本文共 155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
近年来,遥感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细粒度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表特性,从而为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支持。本文将详细介绍我们在“天空之眼”项目中所采用的深度学习方法,包括数据集处理、模型选择、训练流程以及预测策略等。
我们使用了CCF大数据比赛提供的2015年中国南方某城市的高清遥感图像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5张大尺寸RGB遥感图像,尺寸范围从3000×3000到6000×6000。图像被标注为4类物体:植被(标记1)、建筑(标记2)、水体(标记3)、道路(标记4)以及其他(标记0)。通过对图像进行可视化处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别的标注分布。
由于直接使用大尺寸图像进行训练会面临内存和计算效率问题,我们对图像进行了随机切割,生成256×256的小图像。此外,为了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我们对图像进行了以下数据增强操作:
这些操作帮助我们扩展了数据集规模,使得训练过程更加稳健。
SegNet网络因其清晰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和训练效率高而备受欢迎。该网络通过多级卷积层和最大池化操作逐步减少特征图像的空间维度,最终通过解码器部分逐步恢复图像尺寸,并输出分割结果。为了进一步改善分割效果,我们在网络末端加入了CRF模块,用于边缘修正。
U-Net是另一个广泛应用于图像分割任务的网络架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U形结构,能够有效地捕捉到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我们在每个分类任务中单独训练了U-Net模型,并通过模型融合将多个分类结果合并,提升整体预测性能。
我们采用了SegNet和U-Net两个网络进行训练,分别对4个类别进行分类。训练过程中,使用了批量大小16,训练轮次30次。为了监控训练效果,我们设置了模型检查点(ModelCheckpoint),每次保存验证集准确率最高的模型参数。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采用了Adam优化器,使用binary_crossentropy作为损失函数。为了防止过拟合,我们对学习率进行了动态调整,并通过早停机制(EarlyStopping)监控训练过程。
由于训练时使用的图像尺寸为256×256,预测时我们采用了滑动窗口策略。具体流程如下:
为了提升预测效果,我们采用了模型融合的方法。具体策略包括:
为了缓解小数据集的问题,我们尝试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生成虚假卫星图像。通过对真实图像和生成图像的混合训练,我们希望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然而,由于生成图像质量不稳定,这一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成功实现了遥感图像语义分割任务。SegNet和U-Net等经典网络的训练效果显著,模型融合策略进一步提升了预测性能。未来,我们计划引入更多先进的网络架构(如Mask R-CNN)和自监督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
转载地址:http://oarfk.baihongyu.com/